原标题【高温中地下劳动者您辛苦了】
工人们半弓着身子或坐在污水中捞淤泥。
工人苟刚德在井口处往地面运泥沙袋。
工人在管道里装运淤泥。
王经雨戴着防毒面具要下到10米泵坑下抢修设备。
连日来,我省气温逐日升高,根据气象部门预报,15日-18日,个别地区将达38-39℃。在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当我们坐在家里吹着空调、喝着冷饮享受清凉的时候,许多劳动者克服了高温、污泥、噪声,在地下管道默默无闻地工作。南国都市报记者连续两天记录了一群在地下作业的工人,用镜头向这些劳动者致敬。
时间:5月14日上午
地点:海口滨涯路
清淤工
半蹲在污水中清淤泥
海口市排水管道养护所龙华养护队的工人已经连续数日在滨涯路一带的地下管道清淤。他们要将管道下面沉积的淤泥集中在某一处出井口位置,然后再将淤泥吊上路面拉走。
为了确保工人安全,下井前,技术人员会在同一管道的另一出口架设鼓风机,连续往管道里吹风换气,再用管道气体检测仪检测里面的空气,直到适合工人滞留之后,才能让工人下井作业。
管道高度约1.5米,从井口往管道里面走,膝盖以下全是污水和淤泥,每走一步都要猫着腰弓着身子向前挪步。里面有10名工人在忙碌着,他们半蹲在污泥中,每两人一组,一人拉着尼龙袋口,另一个人用铁锹从污水中捞淤泥装袋,然后再搬运到井口处,吊运到路面上。
在井口处的工人苟刚德,专门负责将尼龙袋往起吊钩上挂,为了便于与地面上的工友通话,他没有戴防毒面具。但他也没法站立作业,只能半坐在污泥中,不到一分钟他就挂好了装满淤泥的尼龙袋,便对着井口高喊着:“拉、快拉。”路面井口有柴油动力机噪声,如果在井下喊声太小了,路面上的工友就听不到对话,而苟刚德为此也许吸入了更多的废气。
记者在管道里拍摄约20多分钟,不仅闷热,还感到头晕、心慌,头上的汗水流进眼睛里,感到阵阵辛辣刺痛。挪步到井口向上爬时,吸入的空气备感温热但很清新,而还在井下的工人们依然在忙碌着。
据悉,海口市排水管道养护所有180多名工人每天在一线作业,他们主要担负海口市中心城区266条道路共1017公里下水道,5万多座窨井盖,48座闸门、44座拍门及26.1公里河道等设施日常养护。每天正是有这些工人在人们看不到的背后艰苦劳动,才使我们的城市更优美。
时间:5月13日下午
地点:美舍河边
修理工
戴防毒面具下10米坑抢修机器
13日下午2点半,在美舍河污水泵站,维修班的班长王经雨带着3名工友赶来抢修一台出故障的机器。他们要到地下10米深的泵坑作业,里面的污水和垃圾是市民日常生活污水流经这里,初步过滤垃圾后再泵到污水处理厂。坑底如同粪坑恶臭,虽然有鼓风机送风,但由于空气不对流,如果不戴防毒面具,人根本不能下去。
记者戴上防毒面具,穿着连体防水衣,坐上简易升降机,缓缓下到坑底。脚底下全是污泥,滑溜溜的,稍不注意就容易滑倒。
王经雨早就适应这种环境了,他站在约一米深的污水里检修设备,由于脚底打滑站立不稳,他干脆半坐在机械挡板上作业。经过近40分钟的维修,才排除故障,王经雨示意工友将他吊拉上了地面。他一摘下面具就大口大口地吸气,似乎在下面憋了很久。脱下防水衣,头上和身上全是淋淋的汗水和污泥。
海口市排水泵站管理所管辖12个泵站,负责机器维修的修理工共有9人。当各泵站设备出现故障时,这些修理工就要第一时间到这样的现场抢修作业,保障泵站正常运转。